从古代到当代大咖配资,我们如何绘制宇宙地图?如何将庞大而抽象的宇宙可视化?如何将来自太空的数据转化为可以理解的图像?面对太空垃圾,我们该怎么办?人类能在地球之外的地方生存么?人类的未来是怎样的?
带着这些问题,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“宇宙考古:时空探索”展,你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。
今年是中瑞建交75周年,国博携手瑞士驻华大使馆、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共同举办此展。展览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,将宇宙中真实、分散、抽象的数据,通过数字装置、互动体验、动态雕塑和前瞻性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。
一进展厅大咖配资,一件动态艺术装置《巡星雕塑》便充分彰显了展览“太空+艺术”的表达形式。装置使用的材料是SDSS项目退役铝板。SDSS即“斯隆数字巡天”,是始于2000年的一项大型天文观测项目,用于收集近处和远处天体发出的光线。由于这种光线非常微弱,因此SDSS创造性地在望远镜的焦平面上使用了穿孔铝板,每块铝板上有600多个与天体对应的小孔用来瞄准恒星,再通过光纤与光谱仪相连,可一次性获得数百个天体的光谱数据。艺术家赋予这些退役铝板新的生命,启发人们思考宇宙的运行原理。
在其旁边的南宋天文图碑拓片,则是中国古人智慧的集中体现。此图为南宋宁宗朝礼部尚书黄裳依据实测资料绘成星图,撰写释文。理宗淳祐七年(公元1247年)由王致远主刀刻成“天文图”石碑,此次展出的为石碑拓片。碑面上半部刻星图,下半部刻释文,阐释天体运行、四季更替、历法推算等理论。星图共刻1434颗恒星,还绘有赤道、黄道、二十八宿区线以及银河的界线。此图远比欧洲同时期的星图更为系统和完整,现代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比对,确认其星位与现代星表高度吻合。
动态艺术装置《巡星雕塑》及其旁边的南宋天文图碑拓片
在交互展品中,数据可视化装置《太空垃圾暗云》通过对数万颗卫星及空间碎片的可视化动态呈现,绘制了1959年至今轨道物体的演化轨迹;影像作品《光的考古学》数据取自“虚拟现实宇宙项目”(VIRUP)天文数据库,带我们从地球开始,穿越时空,回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产生之时,直至138亿年前神秘的宇宙起点。
正如展览前言所言,宇宙浩瀚无比,探索永无止境。走进展览,怀着对宇宙的好奇和敬畏,一同去探索宇宙的奥秘,去思索生命的意义,去追寻138亿年前的第一束光。
展览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8展厅,从7月3日起对公众开放,展期三个月。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韵)大咖配资
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